- 讀《薩提爾縱深對話》:照看自己 -
撰寫文案時,有些時候不管怎麼樣就是沒靈感,便會透過一些關鍵字去網路上查找資料。
雖然以前聽過「薩提爾」,但沒有想法去深入了解。直到前陣子,偶然看到薩提爾的書籍,讀著文案覺得有趣,而恰好前些天做了「阿卡西紀錄」,解讀師也再度提到了這三個字。
巧的是,我想看的薩提爾相關的書,是新公司做的書;更巧的是,其中一本是由前輩整理撰稿。
前輩告訴我:「妳要長大。」那時心中升起了一道疑問──我沒長大嗎?
昨晚的對談裡,他說:「如果妳真的放下了,那為什麼講起過去的妳,狀態還是如同當年受傷的小孩一樣?妳明明知道原因了,為什麼還糾結於那樣的狀態裡?」
阿卡西紀錄解讀師問:「妳能否先只是聆聽而不作回應?」
於是,這一、兩天我學著聽、學著去看自己的情緒,而不是情緒事件;去詢問自己「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/感受?」千迴百轉,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找尋我的「宇宙之心」,但其實我很幸運,遇到的生命事件、遇見的人們每個人都在「教導」我。可惜我過去依舊沒有真正地「看見」、「聽見」,只是「知道了」,也就只是「知道了」。
直到生命演出一場讓我感到近乎崩解的事件,透過這事件,讓我開始真正地願意潛入,去看自己的內在冰山、去探看自己的信念系統發生什麼事。
《薩提爾縱深對話》(p.179-183)裡提到的「一致性表達」是我相當欠缺的。
當說話沒有表達自己內在真正所思,只是出於討好、索求、勝利為目的,雙方就無法連結,也就無法達到溝通,再怎麼樣的「對話」都是流於四種常見應對──指責(在乎自己、在乎情境、忽略他人)、討好(忽略自己、在乎情境、在乎他人)、超理智(忽略自己、在乎情境、忽略他人)與打岔(忽略自己、忽略情境、在乎他人)。
而一致性的狀態則是,在乎自己、在乎情境、在乎他人。
這章不禁令我想到《聖境預言書》講「控制戲」的部分,也想到最近讀的《一念之轉》講到,「當我們向對方尋求認可與愛時,就已經與對方『分離』,也與自己『分離』。」
到底要怎麼表達,才能讓對方明白,我與他同在?在這個情境下,我又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,那背後驅使我「這麼想」的源頭是什麼?
透過《薩提爾縱深對話》,得到了一些收穫。雖然實踐上還是有其困難之處,但卻提示、點醒了我一些道理。
像是,當專注在「情緒的事件」上,總是於頭腦上逗留,繞來繞去,鑽牛角尖,卻沒有跟自己的情緒當下做連結,導致「卡住」,內在能量沒有流動。
閱讀本書的幾日,透過與家人、朋友的對話、互動,我學著去「看到」自己的想法,去「聆聽」他們或我自己之所以如此表達的背後思想。
煮麵時,我恍神就把麵丟到煮好的湯裡,媽媽在旁邊看到,立刻情緒上來對我大聲:「唉唷!放錯了啦!麵要燙過啦!妳怎麼那麼笨啊?!」
我承認當下我真的有一點點不舒服,但很快就發現,讓我有反應的,不是她對我大聲,而是她說我笨。
「妳怎麼那麼笨?」這句話觸發了我曾經於成長歷程因這句話所引發之事情的情緒。
我明白她只是著急才說了那些話語,所以沒有回什麼,只是很快地把麵拿到燙麵用的鍋子裡。淡淡地笑說:「我恍神了啦,這鍋湯也沒壞啊!現在沒事啦!」
媽媽處理了一下就突然笑起來,我也笑起來,我們都覺得這一連串的過程很滑稽。
之後在吃飯,媽媽跟爸爸、弟弟說剛剛的事,還帶點歉疚地說了一句「剛剛不好聽的話我都講出口了呢」
我沒有回應什麼,只是吃著麵。想到「薩提爾」真的是「連結自我,繼而連結他人」一套很棒的系統。
其中還有一個用四十秒覺察自己的6A法則(p.81-82),我也覺得很受用:
1. 覺察情緒(Aware):對自己說,我感覺有點難過,停頓一會兒
2. 承認情緒(Acknowledge):我承認我有點難過
3. 允許情緒(Allow):我允許我感到難過
4. 接受情緒(Accept):我接納我感到難過
5. 轉化情緒(Action):憤怒就大喊一聲「啊!」;難過就深呼吸
6. 欣賞自己(Appreciate):給自己一點鼓勵
讀完這本書後,恰好弟弟邊看電視邊說了些話,我回他:「何必對別人無意識的行為起反應?」
「停頓」了會兒,這句話連我自己都覺得很棒。是,為什麼我總愛對別人無意識的行為起反應呢?
透過這樣小小的覺察與覺知,忽然有種「沒有理由的幸福」在那瞬間油然升起,貫穿天地,穿過我的宇宙之心,有了一些明白、有了一些力量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