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lizabeth : To Be The Queen -伊莉莎白:成王之路-

elizaabeth1  


 


 


  似歡騰的舞會,由Cate Blanchett飾演的伊莉莎白女王坐在位子上,眼神孤高地望著場內所有人。她說話時似笑非笑的神態,深具威嚴不可侵略。我放下了遙控器,不再流連其他頻道。


 


  畫面裡,女王拒絕了輕浮的法國公爵,那是年輕的Vincent Cassel。她回到宴席上,命令Joseph Fiennes飾演的勞勃勛爵與她跳首「La Volta」。正當雙人舞值高潮之際,男人問:「為何妳不見我?」煽動了女人敏感的神經。女人於盛怒下離去,她向眾人吼道:「I will have one mistress here... and no master.」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。直到結局,都欲罷不能。


 


  隔天翻出了《伊莉莎白》(Elizabeth)來看,打從片頭就成功抓住觀眾目光──以暗紅色為背景,歷史人物的肖像畫錯落其中,字幕兩三行言簡意賅地敘述故事之前情:亨利八世駕崩後,女兒瑪麗繼位。身為天主教信徒的瑪麗下令屠殺新教徒。但隨著局勢發展,沒有子嗣的瑪麗地位越漸動搖,而下個繼承者便是伊莉莎白。


 


  在此大概提一下瑪麗與伊莉莎白的關係。瑪麗與伊莉莎白為同父異母的姊妹。瑪麗的母親凱薩琳並不受寵;而伊莉莎白的母親安妮雖曾深受亨利八世的寵愛,最後也被這個男人下令處死。


 


  本片主題即為伊莉莎白從少女邁向統治英國的女王之路,其中的情愛糾葛、政治爭鬥與女權意識等元素描寫得巧妙,不失準也不偏重任何一端,是部融合得相當完美的史詩鉅作。


 


  Cate Blanchett的演出令人激賞,她的中性氣質與略為低沉的聲線是詮釋女王的不二人選。公主時期遇見愛人的嬌媚神態,共舞於陽光下她美得脫俗;女王時代的霸氣與堅決,從她的眼底可看到難以忘卻的果斷與勇敢。


 


  看回故事本身,見伊莉莎白如何重整國勢衰弱、政局動盪的英國,實在精彩。在被男性包圍、受宗教束縛的傳統時代裡,她是一名堅強的女性。她不認為與西班牙或法國聯姻就能帶給自己的國家好處;她獨排眾議,為整頓並一統江山,再次使新教的旗幟於英國升起。面對男性對於社會與政治等掌控,她以女子的幽默與細膩來包容與征服。


 


  從公主到女王,自女孩到女人,她走的路比一般女性艱辛,生在帝王家,格調與氣度便與俗世女子不同。然而,面對愛情時,她也曾希望自己能像其他普通女人般依偎在所愛之人懷裡。最後,她選擇終身不嫁,將自己的純真與靈魂奉獻給她的國家。


 


  伊莉莎白與勞勃勛爵的愛情以惆悵作結。勞勃曾是伊莉莎白的最愛,兩人為彼此瘋狂。但伊莉莎白的女王身分,帶給了勞勃壓力,從此可見分歧。勞勃想要獨占伊莉莎白,像個普通男人擁有女人那樣。但身為一國之君的伊莉莎白所要的愛,卻是「無私」,注定兩人無法走在一起。


 


  電影中,兩場Volta舞訴盡了他們的關係。一次,是伊莉莎白與勞勃愛得甜蜜時,這段愛情裡沒有孰高孰下,只有平等的交流。他抬起下頷,她揚起玉手;他捧著她的腰支,她樂得飛上天。舞會後,他們共度春宵。但再次跳這支舞時,是她知道了男人其實已有髮妻,不願再見。男人的一句「For God's sake, you are still my Elizabeth.」,震斷了她的理智線。她不願是任何人的一顆棋子,聽從擺布。她不屬於任何人,她是她自己,是伊莉莎白,是女王。愛情的根基是信任,當某方無法再相信另一方時,也意味著這段關係將畫上句點。


 


  片尾,伊莉莎白對鏡低語道:「I have become a virgin.」這句話語帶雙關,且要看回前一橋段伊莉莎白與臣子瓦辛漢(Geoffrey Rush)之對話──


 


  伊莉莎白望著聖母瑪利亞的塑像說道:「She had such power over men's hearts. They died for her.


 


  瓦辛漢則答:「They have found nothing to replace her.


 


  歐洲歷史之中,宗教與政治密不可分。有時,宗教的力量甚至贏過君主的統治權。為何會有「宗教迫害」,表面上為「異教徒非善類,所以得施之正義」,實則是為免人有二心(叛亂),故要箝制其思想,以鞏固自身權力與地位。


 


  舊教信仰之聖母瑪利亞為處女,而伊莉莎白身為女王治理大英帝國,乃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,就連宗教也納入其手中掌管,崇高的身分等同於聖母瑪利亞,暗示她將取代聖母,統領英國。


 


  又,她立誓嫁予她的國家,以處女之姿,如同聖母瑪利亞的聖潔,將所有奉上,塑造其堅韌不可摧、神聖不可侵的形象。


 


 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服裝設計,在顏色的呈現上別具匠心。透過伊莉莎白的服裝顏色,反映出其心境與地位之轉變──少女公主的她穿著偏鮮嫩色系,如金黃晨曦或帶有露珠的綠葉;登基後,紅色宣示她的人生正式邁入女王的階段;中後段的暗色服裝,襯托其沉穩、智慧的氣度;最終,以一襲白色對比著強烈紅色的布幔為景,象徵她猶若新娘的奉獻與虔誠給英國。


 


  總結來說,《伊莉莎白》無論故事格局、運鏡、配樂及服裝等大方向小細節都極為用心且精緻。而說實話,我甚至有點驚訝,這是出自印度導演Shekhar Kapur之手,但也因為是印度出身的導演,才使這部傳記電影不落入死板敘述的窠臼。


 


  短時間內看了三次《伊莉莎白》,越看越喜歡。可癡女如我,已沉溺在Joseph Fiennes的淡褐色眼湖裡。是說,就連女王都醉了,何況一介草民呀!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留言

人氣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