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ut of Africa : The love from Africa -遠離非洲:化風共相隨-

0212





  已經忘了讀那篇文章時我是幾歲,只記得作者在文章裡提到,她很豔羨《遠離非洲》(Out of Africa)中,DenysKaren洗頭的那橋段,她覺得是一種絕美與浪漫的極致呈現。試想,一個奔放不羈的男子竟會放下身段為女人洗頭,在那女性主義尚未抬頭的年代,是多麼難能可貴。不知怎麼,作者對《遠離非洲》的描述深植我心,我告訴自己,總有一天,我非得看到這部電影不可,要親眼看到男主角幫女主角在非洲大陸的河邊洗頭的橋段。



  昨晚終於看了這部在一九八五年推出的電影,由Sydney Pollack執導、Robert RedfordMeryl Streep領銜的──《遠離非洲》。從片頭起,我便凝神觀注,看到配樂是由我最敬愛的大師John Barry所擔綱,也豎起耳朵仔細聆聽。但畢竟是個外行人,說不出什麼建設性的感言,我只知道我因這迷人的配樂更陶醉於非洲的影像裡。



  講到非洲,談到配樂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動畫電影《獅子王》(The Lion King),充滿了非洲原民的氣息,奔放、狂野、遼闊。然而,《遠離非洲》卻跳脫出了這樣的窠臼,雖仍有原民歌聲但占整體的少數,多半是以優美的古典樂來襯托出非洲遼原之氣勢,柔情裡帶有堅忍,滂沱中含著細緻。除了「美妙」,我沒有更好的形容詞。本文最後有《遠離非洲》的配樂,及John Barry膾炙人口的作品集錦,建議各位讀者可以打開耳朵仔細聆聽,當然,若有看過電影,再來聽配樂會更有共鳴與感動。



  聊完配樂,想談談前述所提到的洗髮橋段。原本期待洗頭場景的我,當看到那幕時,並無特別的感覺。我不認為有格外浪漫、迷人之處,可那幕確是我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一景,男人溫柔地幫女人洗頭,彼此開心交談,好不快活。只是,比起洗髮那段更觸動我心弦的,是Denys駕駛飛機載Karen升空,兩人徜徉天際,就好像擁有了整片天地般自由自在。深受感動的Karen抬起了手,後座的愛人也回握住她的手。在那雙交握的手之間,我明白了一點──單純的兩人世界,並非是狹小的,它可以與天同高、與地同寬,它可以無邊無際,沒有盡頭。還有,接近尾聲時,葬禮的橋段,Karen的神情與背影也是我永生難忘的。如要我推薦《遠離非洲》的經典片段,那便是上述這兩幕了。



  我特別喜歡Sydney Pollack在其作品中對女性角色的刻劃,他題材下的女性總是特別活躍動人,非僵化也無物化,是很真實的女人。就拿我比較有印象的女性角色來談,像是《突圍者》(The Electric Horseman)的女記者Hallie、《新龍鳳配》(Sabrina)的Sabrina、《窈窕淑男》(TOOTSIE)的Julie,她們性格裡都有股倔強、執著。而《遠離非洲》的Karen,不外乎也是這樣的角色。



  Karen是個勇敢且堅強的女人。縱然她總需要「方向」以前進下去,但她面對愛情、婚姻、事業,她從不退縮。求婚,是她開口;愛情,她也敢追求;事業,她引領著土著族人們一步一步辛苦墾拓。漫漫人生路,她始終堅定地朝著「方向」行去。縱然,她在一路上承受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傷害,她仍堅持不懈。我激賞這般女子,也願自己能擁有Karen的勇氣與毅力。



  再看到Denys一角,他令我聯想到「風」。Denys是來無影去也無蹤的風、是輕柔包住Karen的愛之風、是翱翔在這塊黑色大陸上的不羈之風。他不屬於誰,也不認為有人屬於自己。浪子如他,與渴望擁有一雙臂彎可供停靠的Karen相異。有趣的是,這樣的人兒卻被愛神兜在一塊,但也早已注定分離。這份愛,既令人傷神,又無法割捨。或許,那風兒一度願作風箏,讓站在地上的女人輕輕牽著吧。



  KarenDenys分別由Meryl StreepRobert Redford擔當。Meryl Streep在其中的扮相,有些角度令我想到Keira Knightley。《遠離非洲》裡的Karen,剛柔並具,而Meryl Streep總能將擁有這樣性格的女性詮釋得入木三分。像是,將熟睡中的Denys手上酒杯移開,搬了張椅子陪在愛人身旁那段,她成功營造出熱戀的蜜意氛圍;或是與Denys口角,她要他離開時那張決絕的神情。我喜歡MerylKaren,這角色的確是屬於她的。她在在都令人驚嘆不已,她那會說話的眼神真的太美!



  而像風的男子Denys,幸是由讓人難以抗拒其魅力的Robert Redford演出,尤其當烈陽映照著他那頭金髮,還有以湛藍雙眼凝視著Karen的模樣,相當性感。每每看Robert Redford的電影,總會驚嘆他一頭金髮是如此美麗,那顏色似是被陽光照射的麥田。我承認,我為Robert Redford的金髮絕倒。或許,可以說他是我心目中永遠的金髮王子吧。這次看《遠離非洲》,沒想到他的金髮竟與有著萬物生息的非洲草原如此相配。



  電影也如書般,隨著年紀不同來選擇欣賞,自是有不同的體驗與感受。單論《麥迪遜之橋(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)與《遠離非洲》來看,實是「大人」的電影。四、五十歲的觀眾欣賞的角度與感動之處,必定與二十代、三十代的觀眾大不相同。但經典雋永的影片,是不會隨著時光流逝而被深埋於記憶深處。每隔一段時間,總會有新的觀眾或擁簇者出現。我想,待我於不惑之年時,再回頭欣賞這兩部「大人電影」,絕對會有不同且更為深刻的感受吧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留言

人氣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