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想,帶你從紊亂的心走回當下

保持開放、接納、並流動,達到更深刻的自我覺察和內在平靜。(Photo by Kien Do on Unsplash


相愛容易相處難。然而,相愛之前的曖昧與糾結也讓人感到十分痛苦,彷彿我們好像不碰戀愛,就能夠(遠離危險)而「珍愛生命」。很多時候,愛不見得就能夠得到、不見得就能夠如己所願。於是,那些沒有得到回應的喜愛便成了一種懸而未決的苦痛。你有多麼喜愛對方,就有多麼痛苦。


大愚和尚是我最近接觸的日本人和尚,因為看到他的開示影片,而更深入地反思最近發生的事情,尤其他的一部影片「如何面對紊亂的心」,提醒了我,開悟這件事絕對需要練習,它不是個開關,一按下去就能夠讓你戒斷所有的七情六慾,而是如滴水穿石,一次兩次N次,隨著每次的失敗程度減少些,你就能夠邁向成功開悟多一些,直到完全開悟為止。即使是佛陀,祂也花了六年開悟,更不論在那之前祂早就輪迴過幾世了。


今年五月,我有幸接觸「觀想」,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性格、思維有明顯地改變。當年認識佛教,是秉持著讓脾氣更好的想法才接觸,但其實持咒、念經或做佛事對我的脾氣並沒有太大的幫助(當然某種程度上,這些事肯定有為我打下觀想的基礎)。學習觀想後,我才較為明顯感受到自己的改變。


然而,無論是持咒、念經或觀想都只是「方法」。當我們不在「狀況」內,心不在此,做這些方法也就僅流於形式罷了。要知道,我們每一念想要解脫的心,都會升起對應的沈淪的心,要打破這個平衡,需要的是「徹底解脫」的決心,徹底進入到空,去掉空和有的邊界,讓醒著的每一刻都在觀想裡。更重要的是,把觀想裡的狀態,帶到現實生活裡。


為什麼要觀想?

這是因為觀想能夠協助我們更好地「流動」自己。什麼是「流動」,流動就是放鬆自在地面對所有人事物,即便是那些勾動你心緒的人事物,你都能泰然自若。流動不是沒有反應,而是你知道你自己起了反應,但你仍像大樹那樣,樹葉隨風起舞,你仍牢牢扎根於此地,風流走了,樹葉不再飛舞。


大樹之所以能夠帶給人「安住當下」的力量,是由於它們是「流動卻也如如不動」的示現。觀察大樹,你能夠明白,不管想到過去或未來都有著苦痛,直接安住於當下才最能讓人感到平靜。無須拘泥於當下的好壞,能不能充分體驗人生才是重點。


為什麼知道結果好壞不重要?

即使你現在要知道的「結果」,其也並非終點,只是一個「節點」罷了。加上,生命總是禍福相依,現在看來是好的、滿心歡悅的,但之後不見得也依舊令你感到幸福快樂;現在看來充滿悲傷、不好的,以後卻會成為天大的幸運。有時,危機亦為轉機,任何的變化都是好的。在這個當下才是至關重要,在這個當下才是最有力量。


如何讓這個當下充滿力量?

很簡單,就是放鬆與流動,而這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。當我們產生「排拒」,反而使那股情緒或感受難以流走,甚至更加深了那股情緒的能量,使自己受困於這樣的能量裡。


而這就叫「緊繃」,緊繃會壞掉一切緣分,也會干擾你所有感知(直覺)。因此,對於任何情況,無論什麼心情,請先試著大方接受就好,才能促進流動。當下的我們就是影響最大的那一刻,請好好感受現下的情感,不要抗拒,接納,然後流動,這樣就好。


我很喜歡佛家的一句話「一心不亂」。但要怎麼樣才能做到「一心不亂」呢?想到近年有個詞彙「心流」(Flow)可能可說是相當接近「一心不亂」的狀態。依據維基百科,心流理論,是1975年由奇克森特米哈伊·米哈伊所提出的心理學概念。其描述人類一種完全沉浸(專注)和完全投入於活動本身的心智狀態的振奮狀態。


當我們有辦法讓自己一心不亂,其實感知、直覺會相當靈敏,流動之中,很多事隱約直覺會知道,就好像我們可以感覺到事情的走向;而當我們心亂,並且對某種成果或結果有著強烈的期待,卻是危險的,這是令我們的直覺、判斷導致偏差的關鍵。這時,我們需要回到當下,接納自身所有感受,接著進入並停留於一個短暫的觀想裡,回到流動狀態,把這流動從觀想帶回現實裡。


這樣修行需要時間和努力,但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,並在每個當下充滿力量。讓我們保持開放、接納、並流動,這樣我們可以達到更深刻的自我覺察和內在平靜。


(本文有許多文句出自於寫真藏的作者凱平,他是教導我觀想的導師,我將這近一個月以來的相談整理成文章,希望能協助到有緣讀到此文的你)

留言

人氣文章